2025年,关税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,叠加集采政策的驱动,国产血管介入耗材整个市场正经历格局重塑。
基础耗材国产化提速,如冠脉支架集采后国产化率达80%,部分高端产品获国际认证;导丝、导管等凭借价格优势在集采中快速占领中低端市场,国产占比分别达73.2%和78.8%。
在电生理、心脏起搏器等高端领域,外资虽仍占主导,但集采已带来市场松动迹象。电生理领域国产企业通过PFA技术突破,有望改变竞争格局;心脏起搏器领域国产虽份额低,但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。
关税政策调整使外资产品价格优势削弱,国产品牌性价比优势凸显,加速进口替代进程。以冠脉支架为例,进口产品价格降幅达90%以上,国产品牌性价比优势凸显。在导丝、导管等耗材上,国产产品价格较进口低30%-50%,集采后市场份额显著提升,加速了进口替代进程。
在攻克电生理、心脏起搏的同时,集采开始“首次动刀”瓣膜,这也预示着国产替代将进入全新阶段。
01
首次“动刀”心脏瓣膜
在电生理与起搏器领域攻坚的同时,心脏瓣膜市场迎来集采“首刀”。这一领域的国产替代不仅关乎技术突破,更将重塑全球瓣膜市场格局。
一直以来,人工心脏瓣膜进口占比约85%,国产占比仅15%。
在竞争格局上,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爱德华生命科学是该领域的绝对王者。
中国市场,爱德华生命科学主要聚焦TAVR迭代及TMTT管线开发,其Sapien 3 Ultra Resilia瓣膜是全球首款球扩式经导管主动脉干瓣,2022年国内获批,但是价格高于国产近40%。
目前,爱德华又通过收购Affluent Medical的Epygon™二尖瓣和JenaValve的Trilogy TAVR系统等管线,在国内形成了“修复+置换”的完整产品矩阵。
美敦力中国市场一直在跟爱德华生命“暗地较劲”,其心脏瓣膜产品CoreValve Evolut PRO TAVR于2022年获批。
但是TAVR市场,爱德华生命科学作为领域龙头,国产占比高达60%;美敦力占比不敌爱德华。当然了,目前雅培和波科也有布局,强生医疗目前一片空白,进口整体占比达到85%。
国产瓣膜领域,TAVR赛道目前在国内主要是4家国产企业分别为启明医疗、心通医疗、沛嘉医疗、杰成医疗,占据剩余超过10%的市场。启明、心通、沛嘉均已商业化至第二代产品。
TEER领域,雅培的MitraClip是唯一一款获得FDA/CE/NMPA三方认证的TMVr产品。2023年,捍宇医疗的ValveClamp、德晋医疗的DragonFly两款国产TEER获NMPA批准上市,打破了中国市场被外资垄断的局面。
此外,还有臻亿医疗、以心医疗、纽脉医疗、应脉医疗、科凯生命科学等近十家企业的二尖瓣修复产品进入确证性临床阶段。
三尖瓣介入,包括修复(TTVr)和置换(TTVR),大多都处于在研阶段,全球范围内暂无产品获得中国NMPA批准上市。
此前集采,一直没有涉及瓣膜领域。但到了2024年,集采开始首次“动刀”瓣膜领域,爱德华生命、美敦力受到挑战。
2024年6月21日,广州公布了《广州医用耗材医疗机构联合采购文件(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、可充电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)》,组织开展广州医用耗材医疗机构联合采购。
此次瓣膜集采,外企仅美敦力、波士顿科学中选,国产如沛嘉医疗、心通医疗等多家进标。
不过,目前瓣膜领域国内的渗透率尚处于低位,但是随着关税政策的倒逼以及未来随着瓣膜集采的推进,外资将面临更大的挑战。
2025
年,
中国瓣膜市场将成为最大看点!
02
基础突围
基础介入耗材在集采以及关税中首当其冲!
2020年8月以来冠脉介入类高值耗材陆续实行集采,整体平均降幅约为64%,冠脉支架、球囊、导丝、导管等耗材基本实现全覆盖。
冠脉支架是首个全国集采的高值耗材,2020年11月开展,平均降价幅度为93%。其中进口:美敦力降幅达96.6%、波科降幅达95.5%。国产:乐普降幅92.3%、微创降幅92.1%。
集采后,国产化率达到80%,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。微创、乐普、吉威(蓝帆)三家国产企业份额领先,合计为45%,外资中波科占据8.6%、美敦力第二占据4.8%。
在高端支架领域,由于材质、药物涂层的稳定性、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,进口如雅培Xience、波科WALLSTENT更受高端市场青睐,但是国产部分产品,如微创Firehawk、乐普Neovas已通过国际认证,正快速追赶。
导管和导丝集采最早是2021年6月在江苏开始,到目前已基本实现覆盖。随后经历内蒙古13省、江西9省等多轮集采,冠脉导引导丝和导引导管已从千元降至400~500元,降幅约为50%。
国产导丝、导管通过价格优势快速占领中低端市场,占比分别达73.2%和78.8%。国产品牌如惠泰、乐普、康德莱、顺美等在材料、工艺和核心技术瓶颈开始突破,如在一些特定领域如精密微导丝、微导管,国产渐渐成为主流。
球囊类集采主要分为扩张球囊与药物球囊。
集采前,冠脉扩张球囊领域市场份额10.59亿元,波科、美敦力、迪玛克、泰尔茂、雅培,5家外资企业合计占有率达78%,头部微创、博迈占比仅仅8.4%,国产化率也非常低。
在进行7次省际联盟集采,冠脉扩张球囊降幅上均接近90%,基本已触及扩张球囊的底价,市场份额达到18.10亿元,截至2024年8月31日,扩张球囊有效产品注册总数为485件,其中国产产品有339件,进口产品146件,国产化率达到69.9%。
药物球囊领域江省最先开始集采、随后经历广东7省联盟、京津冀“3+N”联盟、降幅超过70%。集采过后,远大、乐普等企业实现技术突破,国产基本完成替代。
当下,进口销往中国的支架和球囊、导管、导丝等本已面临集采降价压力,但随着叠加关税,进口在价格将完全失去竞争力,未来或将全面突围。
当基础耗材领域实现突围后,国产替代的战场开始向生理、心脏起搏器等高端领域延伸。
03
电生理与起搏器:集采、关税下的挑战
尽管受集采与关税影响,电生理和心脏起搏器领域仍由外资主导。
电生理领域,外资(强生、雅培、美敦力、波士顿科学)仍主导中国电生理市场,但随着集采深入份额从2020年的90%降至2024年的75%。
此前,强生以30.30亿元销售额独占58.8%的市场份额;其次是雅培和美敦力,分别占比21.4%和6.7%,三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5%。国内占比最高的是惠泰医疗,但市场份额仅有3.1%;微创电生理占比2.7%。
2022年10月,由福建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牵头,开始了电生理领域的集采,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幅49.35%。同年,京津冀“3+N”联盟开展电生理耗材带量联动采购,平均降幅45%。
集采过后,进口:雅培让出4.1%市场份额,美敦力让出2.3%的市场份额。而国产惠泰医疗、微创电生理分别抢占0.5%份额。随着后续集采的展开,中国电生理市场国产占比提升至25%,但国产替代空间仍然很大。
目前的电生理赛道国产替代,最大的看点无疑是PFA。
PFA作为电生理行业下一个重要的明牌赛点,各家通过核心技术领域布局差异化突围:美敦力的Sphere-9以“PFA+射频”打造双能量源布局的主流;波科FARAWAVE NAV、强生VARIPULSE系统则是联用三维标测技术。
中国目前仅获批五款PFA产品:波科(FARAPULSE)、美敦力(Pulseselect),锦江电子(PulsedFA),德诺电生理(CardioPulse),惠泰医疗(Pulstamper)。
国产头部率先布局,如如微电生理的FlashPoint™ PFA系统已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,预计2025年获批;心诺普医疗的PulseAblate™进入绿色审批通道。未来,中国PFA市场可能迎来多家“同台竞技”。
另外,关税之下众多进口开始受到波及。2025年4月,美国电生理耗材巨头CardioGuard宣布裁员7%,成为特朗普新一轮对等关税政策的首个“受害者”,关税导致其中国供应链成本激增30%。
另外有数据显示:强生PFA导管因美国生产基地受限,国产微创电生理、惠泰医疗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5%-8%。
心脏起搏器领域,进口品牌为主导。
此前,美敦力、雅培、百多力、波士顿科学等占据约95%的市场份额。国产由乐普医疗、先健科技和创领心律医疗主导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且起步晚,国产起搏器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。
中国心脏起搏器市场分布,来自:渤海证劵研究所
2020年开始,安徽、青海、山东相继进行了心脏起搏器带量采购,但相比支架、球囊动辄90%的降幅,起搏器的降幅有限10%-50%左右。
这主要还是由于起搏器技术高端,是心血管耗材塔尖的“明珠”。
市场上,目前双腔起搏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机型,双腔只有乐普、微创、先健三家有获批产品,市场占有率仅为5%,三腔则完全被外资品牌垄断。
随后多轮集采,但是外资四大家基本包揽了大多数项目。
截至2024年4月,心脏起搏器医疗器械大多为进口注册产品,近五年来国产注册产品仅有4项,国产化率维持在10%左右,短时间国产替代难度大。
当然了关税政策压力下,进口供应链成本增加,终端价格上涨,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速心脏起搏器的国产替代。
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,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声明:该文章系转载,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,不代表跟公司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C-MEDICAL EXPO北京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十六届。 经过多年的发展,C-MEDICAL EXPO北京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定于2025年9月17-19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(朝阳馆)举办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知名医疗器械行业综合性展会,此次展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器械制造商、供应商、医疗机构和专家学者等众多参与者,共同探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、技术创新和市场动态。本届展会,内容全面涵盖了包括医用电子医学影像设备、光学、急救、康复护理、医疗用品及卫生材料、检验设备及诊断试剂以及医疗信息技术等产品,直接并全面服务于医疗器械行业从源头到终端整条医疗产业链,每一届来自医院买家和经销商, 代理商汇聚展会现场交易、交流。 展会至创办以来,坚持走国际化,专业化的特色发展道路,以推动产业升级、行业创新发展为己任,为国内外相关客户采购交流提供一个医疗行业的饕餮盛宴!
下一篇:没有了